北京主机实体店 (北京主机:揭秘中国首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揭秘中国首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北京主机实体店,作为中国首都的一家重要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本文将详细分析北京主机实体店的背景、发展和重要性。

背景

北京主机实体店是一家位于北京市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成立于2005年。公司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器托管、网络接入和云计算服务,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发展

北京主机实体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初创阶段

在成立初期,北京主机实体店主要提供传统的服务器托管服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公司逐渐增加了网络接入和云计算服务。

技术升级阶段

随着技术的升级,北京主机实体店开始引入先进的服务器硬件和软件设备,提高了服务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公司还加强了数据中心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

战略扩张阶段

近年来,北京主机实体店开始进行战略扩张,与多家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公司与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提供服务器托管和云计算服务,为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重要性

北京主机实体店的重要性无法低估。以下是几个方面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发展支撑

作为中国首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北京主机实体店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它为北京市的各个行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互联网服务,为政府、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行业领导地位

北京主机实体店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专业的团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服务。它的领导地位使得北京成为国内外企业在互联网行业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数据安全保障

北京主机实体店重视数据安全,加强了数据中心的安全防护能力。它采用严格的安全措施,确保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这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促进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创新科技推动

北京主机实体店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研发,不断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公司与各大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共同研究新的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结论

北京主机实体店作为中国首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在城市发展、行业领导地位、数据安全和创新科技推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发展和成就既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骄傲,也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做出了贡献。


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不错,产品质量有保障,用户反馈也还不错。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云计算IAAS服务提供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在北京、上海、武汉、美国建有云平台。

首都在线基本上见证了中国整个IDC行业发展的历程。从最初的建设机房,到开始做增值服务,再到做云计算增值服务,公司逐渐从资源整合商向增值服务商转变,提供给客户更有价值的应用或是平台。

扩展资料:

产品介绍

1、云主机

搭建一套新系统,从设备选型,采购、部署到正式上线不再花费2个月的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需要一封邮件、一个电话,点几下鼠标,CDS已经为您备好所需的云主机。

2、云存储

首都在线云存储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的服务系统。

3、云防火墙

首都在线云防火墙采用国际众多防火墙厂商通用的网络安全三角模型(私密、完整、可用)理念设计和集成,提供全方位网络安全防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百科-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集中在北京?

  1. 北京是中国知名高校的集中地,可以提供高素质的IT人才

  2. 北京市中国的政治科技中心,交通发达,对外交流方便,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外国IT行业的动态

  3. 北京IT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建有中关村,实施很多优惠政策,吸引很对的IT行业

  4. 行业聚集效应,由于中国知名的IT企业都在北京,吸引了很多同行在此发展

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是多少

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是多少?北京市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无论是工作、学习、购物还是社交,都需要借助互联网来完成。

那么,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究竟有多高呢?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1.6%,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城市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82.1%,而农村地区仅为35.5%。

从整体来看,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得益于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环境。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领先于其他各大城市。

此外,北京市政府也积极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化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市民的数字素养,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

然而,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乡之间的互联网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低。

此外,部分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对互联网的了解和使用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相关的科普和培训。

总的来说,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还需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素养培育,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机会。

简要介绍我国现有的四个互联网络?

下面的内容对楼主提出的问题会有帮助:1.中国的国家信息化 中国没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提法,代之的是国家信息化的构想。

中国的国家信息化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到20l0年,将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国家信息化体系由下列六个要素组成,即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化与外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有所不同。

我国强调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核心地位。

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八五期间、电子工业年平均递增30%,电信业平均递增40%以上。

中国通信网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和程控化。

全国己经初步建成以光缆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多种手段并用的网络。

l993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兴建“金桥”、“金卡”、“金关”工程,简称“三金”工程。

“金桥”工程是以卫星综合数字网为基础,以光纤、微波、无线移动等方式,形成空地一体的网络结构,是一个连接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与各省市、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工程联结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可传输数据、话音、图像等,以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EDI)为信息交换平台,为各类信息的流通提供物理通道。

目前,金桥工程己在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等全国24个中心城市利用卫星通信建立了一个以VSAT技术为主体,己光纤为辅的卫星综合信息网络。

“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

它的目标是用10年多的时间,在3亿城市人口推广普及金融交易卡、信用卡。

“金关”工程是用EDI实现国际贸易信息化,进一步与国际贸易接轨。

目前,全国部(委、办)建立了信息中心114个,50%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其中15%建立了覆盖了全国的计算机网络;省(市、区)建立了信息中心32个,40%建立网络,其中l0%建立了覆盖全省(市、区)的计算机网络;1000家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50%建立了企业计算机网络。

这些网络与公用网的连接的比率低于l0%。

从INTEIWET在国内的发展来看,截止到1999年6月,我国四个互联网间实现互联。

其中,用户人户超过400万人,接入单位1600多家,连入计算机超过15万台,在CN下注册的三级域名达12643个。

预见到2000年,我国计算机的装机量将超过l000万台,其中30%将接入各类计算机网络,并以公用计算机网络为主。

同时,随着高速互联网络交换中心和区域交换中心的建立,更将大大促进互联网络的信息共享。

到20l0年,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将超过l0万个,30%的家庭能获得网络服务,多种信息媒体融合的网络将会得到明显的进展。

2.中国公用数据网 近年来,中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建设速度很快。

电信部门建立了CHINAPAC,CHINADDN,CHIANFRN等数字通信网络,形成了我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 l993年9月开通,l996年底已经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1)网络状况 分组交换网是邮电部门建设和发展最早的基础数据通信网络。

分组交换网以CITTX.25建议为基础,可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型号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以及计算机局域网之间的通信。

分组交换网是一种基础的数据通信网络,在其网络平台上可以构架各种增值业务,如: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传真存储转发等。

CHINAPAC由国家骨干网和各省(市、区)的省内网组成。

目前骨干网之间覆盖所有省会城市,省内网覆盖到有业务要求的所有城市和发达乡镇。

通过和电话网的互连,CHINAPAC可以覆盖到电话网通达到的所有地区。

CHINAPAC设有一级交换中心和二级交换中心,一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不完全网状结构,-级交换中心到所属二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星状结构;CHIANIPAC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国际出入口,广州设有到港澳地区的出入口,以完成与国际数据的联网。

(2)网络特点及业务功能 分组交换网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一条物理电路上同时开放多条虚电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出功能和复杂完备的误码纠错功能。

X.25协议是在物理链路传输质量很差的情况下开发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她在每一段链路上都要执行差错检验和出错重传;这种复杂的差错校验机制虽然使它的传输效率受到了限制,但确实为用户数据的安全传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CHINAPAC提供的业务如下: l.基本业务功能 基本业务功能是指向任一数字终端设备(DTE)提供的基本业务功能。

它能满足用户对通信的基本要求。

有两类基本业务, 交换型虚电路(SVC); 永久型虚电路(PVC) 2.任选业务功能 用户任选业务功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向用户提供的特殊业务功能,如入呼叫封阻、出呼叫封阻、单向入逻辑信道、单向出逻辑信道等。

3.其他业务功能 CHINANET还提供其他费ITU-T建议的业务功能,如虚拟专用网(VPN)、TCP/IP、分组多址广播、呼叫改向等。

(3)用户入网方式 CHINANET提供两种接入方式。

1.专线方式 适用于通信业务量大,使用频繁、要求高可靠性、无耗损的应用,但需作用专线,费用相对较高。

专线入网速率为9.6~64KBPS。

2.电话拨号 适用于业务量不大、间歇时间较长、可以容忍呼叫失败的应用。

因其使用已有电话线路,无需另外投资,且数据可以与话音共享线路,因此大大节省投资,对零散用户是理想的接入手段。

可分为x.28异步拨号入网或X.32同步拨号入网,拨号入网的速率为l200-9600BPS (4)资费政策 CHINAPAC现行两种收费方式,一是计时计量收费,二是包月制费。

计时计量收费。

应用领域和业务定位广 和DDN、帧中继相比较,分组业务资费比较便宜,它是用户构架其内部广域网最经济的一种选择。

在需要同时建立多点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分组交换网的虚电路功能,可以替代昂贵的多点DDN专线。

但由于X.25协议自身的复杂性,分组业务使用于速率低于64K的低速应用场合。

例如,目前随着金卡工程的不断推进,POS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POS业务量小,但实时性要求高,非分组网互联是实现POS机和主机通信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案。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 数字通信网(DDN)是利用数字通道提供永久性、半永久性连接线路,以传输数据信号为主的数字传输网络。

它可以提供各种灵活的数据接口,为传送数据信号服务。

由于它协议简单,速率较高,这几年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DDN由数字通道、DDN节点、网管系统和用户环路组成,它主要提供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数字专用线路业务,也可以提供帧中继和压缩语音/G3传真业务。

DDN的主要特点是: (1)传输质量高,由于目前DDN大量采用光纤传输通道,使得传输质量大大提高; (2)传输速率高,速率介于2400BPS到2MBPS之间 (3)协议简单,由于DDN主要采用时分复用和交叉连接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全透明传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较少,应用灵活; (4)在DDN网中,采用了先进的网管技术,线路调度、故障监控可以实现集中管理,线路遇故障时还可以自动路由迂回,提高了用户线路的利用率。

(1)DDN的业务应用及特点 DDN主要提供点到点的数字专用线路业务。

广泛应用于银行、证券、气象、文化教育等领域,使用于LAN7WAN的互联,不同网络的互联等。

例如,一个公司的总部和分部位于不同的地点,两点之间的通信又很频繁,不仅要保持电话联系,还有进行计算机联网通信。

如果租用一条DDN专线,两端加上复用设备,把分布两地的电话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就可以埃两地间方便地通信。

这样既节省了两地之间的长途电话费用,又能实现计算机系统的互联互通。

DDN还提供多点业务,主要指广播多点业务、双向多点业务(轮询)和会议电视业务。

广播多点业务特点是:数据信息流可以从一点传送到多点,使多点同时获得同一信息。

多点广播业务适用于信息颁布(股票、新闻、气象预报等)。

双向多点业务主要指一个主站在一个时刻可以和一个从站进行双向通信,主站定期访问一个从站,与从站交换信息。

双向多点通信业务适用于集中监视、信用卡验证、数据服务、预定系统等领域。

会议电视业务是利用DDN的多点桥接功能实现多点I、司图像和话音等信息的焦化。

会议电视系统的每个站点都可作为主站与其他站点进行通信,但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主站。

多点业务的一个特点是,某一点仅通过一个接口就能完成与多点间的通信,节约了用户端设备和网络资源,减少了投资。

另外,利用DDN网上的帧中继资源模块和话音压缩模块,还可以实现开放帧中继业务和压缩语音/G3传真业务。

(2)ChinaDDN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公用数据网是邮电部门经营的、在全国范围内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数据网络。

90年代初,首先在几个城市发展起来,1994年开始组建CHINADDN一级干线网。

目前一级干线网已通达所有省会城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在积极建设经营DDN网,至1996年底,CHINADDN已经覆盖到2100个县以上城市,发达地区已覆盖到乡镇,端口总数达l8万个。

在不久的将来,能为用户提供全国范围内的虚拟专用网(VPN)业务。

CHINADDN按照网络的建设、经营、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地理区域,划分为一级干线网、二级干线网和本地网三级。

一级干线网由设置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节点组成,主要提供跨省长途DDN业务的转接,目前已通达除台湾外的所有省会城市。

二级干线网由设置在省内的节点组成,它提供本省内长途和出入省的DDN业务。

除西藏外各省均已建成省内网。

本地网是指城市范围内的网络,主要为用户提供本地和长途DDN业务。

目前,CHINDDN已经成为邮电部门其他网络的支撑网。

大量的CHINDDN,CHINAFAX,CHINANET的中继线路都开在CHINADDN上。

CHINADDN作为电话七号信令网一期工程的一个传输平面,将在电话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部网管中心与各省网管中心联网的DCN工程也选择CHINADDN作为其传输通道,移动电话信令漫游、多媒体网都依靠CHIANDDN来传送信息。

邮电部和中国人们银组建的中国金融数据网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帧中继网,全部采用CHIANDDN作为数据传送通道。

CHINADDN正日益成为电信各种业务的重要支撑。

另外社会各界也纷纷租用CHINADDN专线来开展自己的业务,各专业银行、证券公司、教育科研部门都是CHINADDN的用户群。

⑶ChinaDDN的用户接入方法 目前连接用户和DDN业务提供者(电信局)的媒体主要是电话铜线,这样用户接入CHINADDN主要采用MODEM、话数复用设备和2B+D线路终端设备,通过电话铜线来连接。

随着用户对高速率的要求,HDSL设备也将在网络中得以应用。

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CHINAFRN)是我国第一个将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宽带数据通信网络,其建成投产必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成为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CHINAFRN主要提供64K以上的中高速数据通信服务。

业务类型既可以是突发性的,也可以是实时性的。

CHINAFRN还可为其他数据通信网络提供高速中继传输,使得各网络的性能得以增强,同时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采用ATM技术平台,同时提供帧中继和信元中继等业务。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 (l)设备单机先进,网络整体性好,骨干枢纽采取全网状连接。

(2)网络业务种类齐全,提供帧中继PVC、ATMPVC和SVC等基本业务。

(3)端口种类齐全,速率范围广。

对于帧中继业务,网络所提供的接口类型包括v35、x.21、El、信道化El、ISDNPRI、E3等。

对于ATM业务,网络所提供的接口类型有E1、E3、STM-l等。

(4)用户接入方式灵活。

支持帧中继或ATM协议的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接入;局域网可通过路山器、局域网交换机直接接入;其他协议终端可通过FRAD设备进行接入。

此外,由于网络端口本身内置FRAD功能,支持HDLC、SDLC和PPP协议的终端也可直接接入。

(5)支持帧中继.ATM互通功能。

3.中国的因特网(Internet) 中国lnternet简介 中国INTERNET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l986_l994年,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中科院高能所网络线路,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

中国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l986年开始的。

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

不久,利用这些国家与INTERNET的连接,进行E.MAIL通信。

实现这种通信的单位,先后有北东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

承担转发E.MAIL的单位主要在欧洲,如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德国的GMD、瑞士的CERN、挪威、法国等。

l989年,中国的CHINAPAC(X.25)公用数据网基本开通。

CHINAPAC虽然规模不大,但与法国、德国等的公用数据网络(X.25)有国际连接(X.75)。

l990年开始,国内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电子部石家庄第5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先后将自己的计算机以x.28或x.25与CHINAPAC相连接。

同时,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关,在x.25网与ⅠNTERNET之|、司进行转接,使得中国的CHINAPAC科技用户可以与INTERNET用户进行E-MAIL通信。

l993年3月,中国科学院(CAS)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为了支持国外科学家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做高能物理实验,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道,连接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史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运行DECNET协议,还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经SLAC机器的转接,可以实现与INTERNET通信。

用户利用局域网或拨号线路登录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VAXll/780(BEPC2)上使用国际网络。

有了64KBPS的专线信道,通信能力比国际拨号线路和X.25信道高出数十倍,通信费用降低数.十倍。

极大地促进了INTERNET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阶段从1994-1995年,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

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于l994年4月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

这是中国才算真正加入了国际MTERNET行列。

此后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CAS)于l994年4月完成。

该中心自l990年开始,主持了一项“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计委共同投资的项目。

项目内容为在中关村地区建设一个超级计算中心,供这一地区的科研用户进行科学计算。

为了便于使用超级计算机,将中科院中关村地区的三十多个研究所及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全部用光缆互联在一起。

其中网络部分于l993年全部完成,并於1994年3月开通了一条64KBPS的国际线路,连到美国。

4月份路由器开通,正式接入了INTERNET。

NCFC后来发展成中国科技网(CSTNET)。

CERNET是中国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国家教委主持建设和管理的全国性教育和科研网络,目的是要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并与现有的国际学术计算机网互连。

第三阶段是1995年以后,该阶段开始了商业应用阶段。

l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INTERNET网即CHINANET。

l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开通,各地ISP也纷纷开办,到l996年底仅北京就有了30多家。

目前,经国家批准的可直接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称为互联网络)有四个: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

他们的建成时间,运行管理单位及业务性质如: 网络名称 运行管理单位 国际联网完成时间 业务性质 CSTNET 中国科学院 1994.4 科技 CHINANET 邮电部 1995.5 商业 CERNET 国家教委 1995.11 教育 GBNET 电子部 1996.9 商业 中国INTERNET网络上计算机的发展很快,国内尚无完整的数据,从INTERNET上测算,历年发展的数据如下: 日期 主机数 增长 域名数 增长 94.0l 0 94.07 325 95.0l 569 95.07 1023 95% 95 96.01 2146 110% 153 61% 96.07 11282 426% 475 210% 中国电信预测中国的INTERNET用户在2000年时将达到一千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负责管理和运行中国顶级域名CN。

Internet的历史和发展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

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

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

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

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

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

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

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

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那样仅仅借计算机研究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

然而,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

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Science,Inc)。

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s的速率传送数据,相当于每秒传送1400页文本信息。

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已同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通。

1969年12月,当ARPAnet最初建成时只有四个结点,到1972年3月也仅仅只有23个结点,直到1977年3月总共只有111个结点。

但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以后发展成的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

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

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

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

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

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

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 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

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

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

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

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 Internet的规模 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

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

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

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du–(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

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

● Internet的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

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入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

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

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

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中国是怎样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呢?

1、1994年4月20日,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日子。

在这一天,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Internet),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

2、互联网的骨干网络在美国,各国需要从美国联接才能使用。

(1)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

(2)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1995年随着网络开放予商业.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3)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1991年8月,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创立HTML、HTTP、和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扬其万维网(World Wide Web)项目。

(4)在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版本1.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学术和技术的互联网上稳步增长。

(5)1996年,“Internet”(互联网)一词被广泛的流传,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

3、国内是怎样接入互联网的:

(1)1994年4月20日,NCFC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2)至1994年底,NCFC共连接中科院、中关村地区30个研究所和北大、清华两校的各类工作站、及大中型计算机500台,PC机及终端2000台。网上每天国际传输数据量,达到300兆字节,相当于1.5亿汉字。

扩展资料:

1994年的中国互联网,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1)如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图文并茂的信息。

(2)再如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3)又如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BBS站。

(4)年内,中国互联网的基础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最重要的一项是“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建设开始启动。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部委、各省市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三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1994>18号)》。

参考资料:

人民网_1994年中国互联网“开天辟地”

网络百科_国际互联网络 编辑

什么是IT基础设施呢?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无论你身处何种职场,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大公司、国有单位一般都有自己的信息化专门机构和设施,小微公司、个体户们每天基本上都要与支付巨头、外卖巨头、快递巨头等等打交道,其中信息技术是少不了的。那么,你知道信息技术背后的基础设施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什么是IT基础设施。

IT基础设施的定义

IT基础设施定义千差万别,但一般认为是包括运营整个组织所必需的一系列物理设备和应用软件的集合,也包括由管理层预算所决定的组织范围内的人和技术能力的服务集合。我们经常提到的信息技术硬件、软件、服务方面的投资,其实就是IT基础设施。对于企业来说,这些设施,能够为客户服务、供应商联系和内部管理提供基础。

不要小看这些基础设施,它们往往占了大型企业信息技术支出的25%-30%。

IT基础设施的快速演化

IT基础设施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道路,大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

通用主机及小型计算机阶段(1959年至今),主机拥有非常强大的功能,能够支持数千个远程终端,采用高度集中的计算模式,计算机系统由专业的程序员和系统操作员集中控制,通常就是在数据中心完成相关工作。之后又出现了小型计算机,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机,价格比主机便宜,也便于分散部署,逐渐发展为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个人计算机阶段(1981年至今),这个阶段国人都比较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Intel微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伴随个人计算机普及出现的office软件,在全世界运用都非常广泛。

客户机、服务器阶段(1983年至今),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打交道,我们用个人计算机,访问某个网站,其实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

企业计算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从上世纪末开始,应用一些网络标准和软件工具,将分散的网络与应用进行整合,形成覆盖整个企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以便信息在组织内部以及不同组织间自由流动。

云计算及移动计算阶段(2000年至今),这是我们重点要说一说的阶段。所谓云计算,实际上就是通过网络访问计算资源共享池的一种计算模式。其中,计算资源包括计算机、存储、应用和服务,都可以按需使用的方式,从任何联网的设备和位置进行访问。为了支持此种类型计算,产生了安置上万台计算机的云数据中心,为那些希望在远程维持IT基础设施的企业提供计算能力、数据存储和高速互联网连接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五个阶段是交叉的,从某种程度上每个阶段的典型代表之间也是残酷竞争的,还没有那个阶段的典型产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